欢迎哈佛中国项目的访问学生

March 8, 2022
欢迎哈佛中国项目的访问学生

王铮

王峥,博士。 来自北京大学,对能源的兴趣是他童年的一部分。 他成长于中国陕西延安,东汉时期(公元32年左右)有“水能烧(油)”的记载,中国第一口油井于1905年在郑氏国小修筑。 “在成长过程中,我与燃料和能源有着密切的接触,这让我对能源在工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中的作用,以及能源作为当地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铮解释道。 “这让我对能源在社会经济中的真正作用感到好奇。” 随着家乡向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型,铮亲眼目睹了能源在社会中的角色转变。 他计划在哈佛继续他的可再生能源研究。 他首先计划计算中国陆上和海上风电在不同时间(2030年、2060年)不同场景(如并网、多样化储能)下的容量潜力。 他将利用这些数据探索不同海拔高度风电的效率和经济成本,并比较中国风电和光伏的成本。 铮还计划将气候变化模型和陆面模型模拟结合起来,考虑计算不同地区风-光-储系统长期储能的容量需求。

 

向晨

对于香港大学博士研究生向晨来说,她有过一次前往危地马拉安提瓜的环境志愿服务之旅,在那里她从事水过滤工作,从而开启了她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职业生涯。 “尽管我试图与尽可能多的当地人分享减轻水污染的信息,但我意识到自己努力的局限性——在没有改善制度安排和国家能力(自上而下的方法)的情况下, 改善最不发达国家的饮用水质量将非常困难,”晨解释说。 “这是我的‘啊哈!’时刻:应用我从全球治理和政治中学到的东西,并采用环境治理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环境正义问题。” 后来,在研究欧盟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过程和机制的过程中,晨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职业兴趣。 “我的研究旨在了解碳市场作为克服中国减缓碳排放激励机制薄弱的一种手段的作用,”晨说。 她还在开展第二个项目,该项目调查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以探索中国的全球气候领导愿望如何在不同地方尺度上开展。

 

郭昕扬  

博士生郭昕扬,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初中时,分布式太阳能光伏路灯和小型风力发电机出现在郭昕扬的家乡湖北襄阳。 “当时,我觉得这种发电方式很新颖,”他说。“后来,我了解到大自然具有无穷的能量,可以很容易地转化为电能。”几年后,他遇到了博士生导师陈新宇教授,他也曾是哈佛中国项目的研究员。他们开展了海上风电作为中国深度脱碳途径的研究。 “我意识到海上风电对实现碳中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以及在东北亚建立跨大陆互联互通是必不可少的,”他说。正是这些经历使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哈佛中国项目访问期间继续发展他对能源系统碳中和的研究。在哈佛,他正在吸取其他研究人员的意见,包括迈克尔麦克尔罗伊教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与Mike教授的交流。他对研究点和故事线的思考非常新颖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