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TOD

哈佛中国项目博士后研究员陈法安专访: “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的研究

April 16, 2020

陈法安,博士后研究员

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在上海的效用探究

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包括上海,引起的诸如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及碳排放问题,给当地政府、交通规划和地产开发部门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 “精明增长”的代表性发展形态之一,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OD)已成为应对上述挑战,创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用地集约的可持续城市的重要工具。哈佛大学-中国项目有幸与其博士后研究员-陈法安,基于最近开展的一项当前处于期刊同行评审中的研究,就此话题展开对话。

访问原文请见:(...

Read more about 哈佛中国项目博士后研究员陈法安专访: “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的研究
Offshore Wind

研究发现,中国可以利用海上风能为整个沿海地区供电

March 2, 2020

来自Bloomberg News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显示,覆盖中国海洋的风能有可能为其人口众多的沿海省份提供数倍于其需求的电力。

研究人员在一份报告中称,沿海风力发电场的供电量可能是目前沿海需求的5.4倍。海上风力发电成本的下降意味着其经济性与现有发电厂相比具有竞争力,并且同时兼具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利用前景。

报告的第一作者Peter Sherman说:“从历史上看,海上风力涡轮机的价格一直高得令人望而却步。”“由于重大的技术进步,其经济趋势变化巨大,当前中国的海上风力发电在成本上比煤炭和核电更具竞争力。”...

Read more about 研究发现,中国可以利用海上风能为整个沿海地区供电
Offshore Wind

中国海上风电迎来发展机遇

February 21, 2020

海上风电场可以为中国沿海地区提供大量电力支持

通讯作者Leah Burrows

根据《巴黎气候协定》,中国承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到总能源需求的20%。目前,中国正朝着将这一承诺翻一番的方向前进,目标是在未来十年达到40%。风力发电对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从0.3GW激增至161GW。

但近年来,这种增速已经放缓,对中国风力发电的希望也开始变得渺茫。

为什么呢?因为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人口众多的沿海省份,包括广东和江苏,消耗了全国约80%的电力,但中国绝大多数的风力发电来自像内蒙古这类地区,而这些地区距离大多数主要城市有一千多英里远。

...

Read more about 中国海上风电迎来发展机遇
Nature Sustainability

中国可能会提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August 13, 2019

研究发现,人均排放量会随着城市的富裕而下降

最近,一个由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所做的研究刊登在《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杂志封面,该研究指出,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有望提前十年达到其碳排放目标。

该研究关注城市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有50个城市占总排放量的35%,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1%。通过研究这些城市2000年至2016年的排放,研究人员发现人均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Read more about 中国可能会提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BRI Map

太阳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绿色发展

July 9, 2019

研究者量化分析了区域可再生能源潜力

科学家们于2019年6月27日在Joule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BRI)覆盖地区的太阳能潜力极大,只需不到百分之四的太阳能潜力极值就能够满足2030年“一带一路”倡议的电力需求。论文就一带一路参与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也是首次对该地区可再生能源潜力进行量化的研究。

中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了旨在促进区域发展和联系的“一带一路”倡议。“带”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指联结古代亚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路”是指21世纪联结中国、东南亚、南亚和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截至目前,已经有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的120多个国家响应并加入了倡议。

一带一路项目主要投资和建设诸如铁路、建筑和发电厂等基础设施。然而,由于大部分项目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导致了高污染高排放。此外,参与一带一路的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相当一部分地区尚未通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预计这些国家对电力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论文作者之一、清华大学的鲁玺教授认为:“如果我们继续依赖化石燃料作为能源,不仅是短期,在未来几十年都会向大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如果我们想要达成《巴黎气候协定》...

Read more about 太阳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绿色发展
PNAS

中国的负碳发电

April 8, 2019

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减轻大气污染

英文原文由Leah Burrows撰写。

如果想要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前工业水平以上2摄氏度以内,那么仅仅依靠诸如风能和太阳能这种碳中和能源是远远不够的,使用负碳技术包括负碳能源来切实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将是必不可少的。... Read more about 中国的负碳发电

Summer RA

哈佛中国项目组织本科生暑期赴中国参与环境问题研究

September 26, 2018

A Harvard Gazette article by Al Powell

今年暑假,哈佛中国项目安排了一批哈佛本科生赴中国高校就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展研究,课题包罗万象:从臭氧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分析家户电力需求,到研究解决地下水砷污染的方法等。

此次暑期实习由哈佛中国项目和哈佛环球学院联合赞助,从六月底至八月中旬历时一个半月,共有八名学生参加,分别去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和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学。哈佛中国项目主席、...

Read more about 哈佛中国项目组织本科生暑期赴中国参与环境问题研究
Cao

评论:其实4也可以是个幸运数字?中国人对数字4的忌讳心理居然可以用来研究北京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August 14, 2018

由于在真实世界里人们几乎无法通过控制数目庞大的变量来创造理想的实验条件,因此想要在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对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一些偶然情况下,某些政策效果却无心插柳地创造出了一个类实验情境,这种情况被称为自然实验。当北京的车辆限行政策遇上中国人对数字4不吉利寓意的忌讳心理时,自然实验的条件就产生了 — — 哈佛大学中国项目的曹静教授和她的团队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顺势就北京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他们已将研究结论整理成论文发表于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sts (JAERE)... Read more about 评论:其实4也可以是个幸运数字?中国人对数字4的忌讳心理居然可以用来研究北京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China ev

《金融时报》报道中国项目关于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对中国环境影响的最新研究

May 23, 2018

《金融时报》一篇文章详细探讨了电动汽车是否对中国环境有积极影响。文章认为,中国的能源市场目前依然由矿物燃料主导,尚未完成转型,电动汽车对环境会有哪些影响尚未有定论。文章引述了多篇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包括中国项目最近发表于《自然·能源》期刊的一篇研究。这项研究由来自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团队共同合作完成,成员包括哈佛大学中国项目主席Michael B. MCELROY教授、项目执行总监Chris P. NIELSEN先生、博士后研究员陈新宇,以及访问博士生吕家君。此外,哈佛大学Paulson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也就该项研究发布了...

Read more about 《金融时报》报道中国项目关于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对中国环境影响的最新研究
china

2018年春季学期新闻通讯

May 22, 2018

2018年春季学期,哈佛大学中国项目继续推进由哈佛环球学院资助的“中国2030/2050计划”,探究了一批迫在眉睫的课题,包括在《自然·Ÿ能源》期刊上发表了关于电动车充电方式对中国环境有何影响的论文。这项研究由来自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科学家们共同合作完成,论文联合作者包括哈佛大学中国项目主席Michael B. McElroy教授、项目执行总监Chris P. Nielsen先生、环境科学于工程研究员陈新宇博士,以及张宏才博士、徐志伟和吕佳君。

哈佛大学中国项目也在《自然Ÿ·科学报告》期刊发表了另一篇论文,提出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中国风能潜力下降的因素之一。中国项目特此采访了该文联合作者之一博士研究生Peter Sherman,...

Read more about 2018年春季学期新闻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