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观测

2004年11月,由研究员J. William MUNGER和Chris P. NIELSEN (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以及郝吉明教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领衔,我们在北京以北的密云区设立了一座永久观测站,用来收集哈佛大学中国项目大气研究项目所需的独立数据。自投入使用以来,该观测站一直由清华大学方面主持运营,主要由哈佛大学中国项目的两位合作科学家: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王聿绚教授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王书肖教授负责。

密云观测站对几种主要痕量气体进行连续观测,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氮氧化合物,黑碳气溶胶和气象要素,同时即将新增对甲烷的观测。密云观测站坐落于北京以北100公里的郊区,远离其他污染源的干扰,从而可以准确测量出当地气象条件突变时,空气从相对干净到受到污染的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变化。

研究团队已经将密云观测站观测到的数据同 GEOS-Chem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与整合,并且对臭氧、氮氧化合物,黑碳气溶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比值,以及防控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估。 二氧化碳的详细数据已经中国碳循环研究详尽分析,并将发表在学术期刊和博士生Archana DAYALU的博士毕业论文中(由Bill MUNGER研究员和Steven C. WOFSY教授共同指导)。

哈佛大学中国项目的大气研究工作致力于就中国大气环境物理和化学两方面,从城市尺度到全球尺度,建立可通过观测验证的基础性研究框架。除了这里介绍的观测型研究方法以外,其他研究方法也包括建模研究(点击这里查看详情)以及自下而上的排放研究(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显示更多

声明:此处援引的部分论文出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ATM-1019134号或ATM-0635548号基金赞助项目(被引用论文中已注明)。这些论文中表达的任何观点、结论或建议均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立场。